热词: 公交车站 酒店 餐饮 医院 更多
手机版 欢迎使用8684!
  • 概要
  • 旅游
  • 历史
  • 地理
    陵川县位于山西省东南端,北靠壶关、长治,西连高平、泽州,东南与河南辉县、修武接壤,为山西省东南之门户。全县总面积1751平方公里,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200—1600米之间,最高海拔达1791.9米,最低海拔628米,石质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43.9%。全县共辖7镇5乡378个行政村,总人口25万人,其中农业人口22.6万人。
  陵川历史悠久,文化积淀厚重。古域为尧、舜部落,是世界围棋起源地。自隋开皇(公元596年)建县以来,历史上曾出现过7名状元、93名进士,陵川籍人士郝经是我国宋元时代杰出的政治家、外交家、史学家,著有《续后汉书》、《春秋外传》等著作。境内现存有金元古建筑1300余处,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,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,被誉为我国长江以北金元古建地上博物馆。
  陵川物产丰富,区域特色明显。全县耕地面积45万余亩,林地面积117万亩,宜牧林地、坡地109万亩。全年无霜期163天左右,年平均降雨量826毫米,年平均气温7—9,昼夜温差大,区域小气候明显,各种农产品特别是草食畜产品、道地中药材、干(鲜)果及小杂粮具有品质好、营养高、养分比例合理等特点,目前,全县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达到48个,被列为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志推广与监管项目示范县。全县已发现的地下矿产达12种,石灰岩探明储量36亿吨,白云石14亿吨,铁矿石9000万吨,铝土矿1800万吨,电石灰岩9040万吨,煤炭可开采量1.8亿吨。
  陵川风峦叠嶂,生态环境良好。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1.6%,居山西省第二位。万壑松峰的棋子山被列入省级森林公园、省级地质公园。境内自然风光秀美,景色宜人,有云山幻影王莽岭、围棋源地棋子山、百里云霞红叶区、茫茫林海第一山;有马圪当大峡谷、佛子山大峡谷;有创造人间奇迹、名震华夏的锡崖沟“挂壁公路”等。古代诗人曾用“青山无恙画屏开”的诗句赞美陵川迷人的景色,现代著名诗人李锐也留下了“不登王莽岭,岂识太行山,天下奇峰聚,何须五岳攀”的赞美诗句。目前,全县已初步建成王莽岭、棋子山、凤凰欢乐谷、黄围山四大景区,其中王莽岭景区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。陵川生态旅游越来越为世人关注,被誉为 “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”、“中国优秀旅游名县”、“中国文化旅游强县”、“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县“。
  陵川县属太行山革命老区,是全省”两区“开发县(区)之一,经济基础相对薄弱。近几年来,县委、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,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,大力实施 “生态立县、工业强县、开放活县”三大战略,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,使全县生态环境更加秀美,县域经济快速发展,社会事业日新月异,人民生活不断提高。 2007年,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.22亿元,财政总收入达到2.04亿元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680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63元。目前,全县上下政通人和,蓄势待发,25万陵川人民正以博大的胸怀、饱满的热情、昂扬的锐气,朝着生态秀美、经济发展、人民富裕、社会和谐的宏伟目标大步迈进。

崔府君又名显应王庙。在山西陵川县城西15公里礼义镇。据《长治县志》载,府君姓崔,名珏,字元靖,乐平(今昔阳)人,唐贞观进土,为长子县令,有功德于潞地,因而建庙祀之。庙始建于唐,金大定二十四年(1184年)重建,明洪武二年(1369年)及清末均有修葺。规模壮观,山门前平台凸起,两侧石阶对峙,左右配以廊庑。山门高居正中,门侧又各建掖门一道,门楼秀丽,雕刻精巧,与一般佛寺外观截然不同。山门最古,为金时原构,五开间,两层,下层砖砌高台,中柱上装青石门框及板门,门框上线刻花纹,图案秀美。上层施平座及勾栏,粱架现整简洁,结构已具元代爬梁的雏形。屋顶琉璃为明代补制,鲜丽劲秀。这种高台以上的门庑或殿宇,见宇敦煌壁画,实物中少有。
  北吉祥寺在山西陵川县城西15公里社义镇西隅。创建地唐大历五年(公元770年),宋、元、明、清历代重修。寺周细流环绕,寺前古柏四株,人称四大天王。寺宇规模宏敞,布局严谨,三进院落,皆且卡墙相隔,原门不存,现将天王殿称之为山门,两侧有掖门和钟鼓楼,内有厢房、中殿、左右配殿、东西廊庑,后大殿等。天王殿、中殿历史最古,后殿及两厢尚存元制,余皆明清重修。天王殿殿宽深各三间,单檐九脊顶,斗拱五铺作,结构简练,断面规整,屋顶举折平缓,出檐深远,整个形制还是北宋太平兴国三年(978年)原构。中殿三间,悬山式屋顶,仅施柱头斗拱,无补间铺作,外观甚为古朴,与天王殿同为宋构。殿顶三彩琉璃脊兽为明代所制。寺内碑碣数通,记述寺史建筑年代等。
  南吉祥寺在山西陵川县城西20公里平川村。原宋家川,唐贞观年间奉敕建造,宋天圣年间迁此重建,金、元、明、清屡有修葺。寺宇规模完整,前后两进院落,有山门(即天王殿)、中殿、后殿、左右配殿及两厢廊庑。中殿历史最古,宋建,后殿金建元修,山着眼点是经明代重修,还保存着元代手法,余皆明、清遗构。中殿三间见方,单檐九脊顶,檐下斗拱硕大,殿内梁架规整,形制古朴,结构严谨。据碑文记载,宋代“潞城里崔氏寄居平川,年迈乏嗣,自捐资财,创修中央殿三间”,现存中殿确为宋构。
  崇安寺亦名丈八佛寺,俗称凌烟寺,位于陵川县城西北隅之卧龙岗上,大有居高临下,俯瞰全城的雄伟气魄。崇安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  佛子山区风景区以陵辉公路为主的要旅游线路的风景区,西起陵川县杨寨河,东至晋豫两省交界,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陵川人民改造大自然的奇迹。该路全长33.3公里,蜿蜒穿行于太屋脊的崇山峻岭、深涧峡谷之中、沿路苍山秀水如诗如画,奇桥异洞巧夺开工,车过沙场,如入蓬莱仙境,如过洞天福地,上空壁立千仞、壁岩如削,脚下泉水叮咚、吐玑喷玉,弘业门、灵佛洞、卧龙洞、踞虎关、淳江洞、飞瀑长廊等14个遂道竞相争秀,30多座形态各异的桥涵纷纷比奇。 穿行此路,有时峰回路转,山重水复;有时聊暗花明,别有洞天。登览山巅,万象林列,千载之秘,开怀显露。在旧时关隘“嘴上隧道”附近,两岩峰崇岭峻,悬崖壁立,漳谷深险,坡度急陡,河水从落差65米的峭壁上直泻而下,漾如飞烟,形成了著名的古称八景之一——“灵泉瀑布”。这里修建的东双脑水电站,造福人民之余,工程险巧也构成了一大奇观。在路北隔河以下,二十里秀水随路而下,绕山转壁,波澜不惊,被人们称为“小漓江”。
  西溪真泽二仙庙位于陵川县城西2.5公里的城关镇岭常村,此地群山拱翠,松柏掩映,繁花似锦,春色宜人,人称“西溪春色”,是陵川古八景之一。该庙创建于唐乾宁年间(984-897),宋崇宁年间加封真泽宫。金皇统二年(1142)扩建为现今规模。二仙庙代分两院,中轴线前有山门(上即戏楼),左右各有小旁门。中轴线一进院为过殿,过殿面宽进深各三间,单檐歇山式屋顶,殿内保存有做工精美的佛道帐,殿前有卷棚式拜亭一座,做工也十分考究。正殿、东西梳妆楼做法古朴,用材较大,为金代建筑。前面院中挺立着四棵古老的桧柏,人们可以从树上找出各自属相的生动造型,如龙、蛇、鼠、锡、猴、牛羊等,被称为十二生肖柏。整个建筑宠伟壮观,布局整齐严谨,加之崇楼高阁,古柏青松,彩色琉璃,显得最重要的是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的游诗碑:“期岁之间一再来,青山无恙画屏开。出门依旧黄尘道,啼杀金衣唤不回。”陵川真泽二仙庙属省级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,不仅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,也是一处开发价值较大的旅游胜地。
  十里卧佛陵川县城东南30余公里处的马圪当乡西闸水村附近,近年来发现一自然山体(山名窑顶山)犹如沉睡千古、仰面横卧的睡佛,惟妙惟肖。在距此山十公里处的西闸水村边公路上望去,卧佛头北脚南长约10华里,头、身、足比例匀称,而且面部五官端正,眼睑微瞌,慈祥安静,如静修入定之神态,仔细体味,似有匀细鼻息相闻,其天生妙成,让人叹为观止。
  红叶风景区位于陵川县城南20公里的老槐树岭至夺火岭北段,是陵川县面积最大的红叶区。该景区南北长约20公里,东西宽约10公里。陵(川)修(武)公路蜿蜒于山峦之间。红叶区内崇山峻岭,沟谷深邃,植被茂密。主要树种有柞木、槲树、千捭榆、白皮松、油松、栓皮栎、侧柏、槐、榆、杨等;灌木品种更为丰富,较广泛的有黄栌、山榆、小叶杜鹃、野蔷薇、沙棘、连翘、山桃、胡榛子、山槐、葛等几十种。春夏进节,浓绿浅翠,繁复纷呈的植物将200平方公里的山峦沟旧社会覆盖得象绿毯一般;而当秋季来临,这里便呈现出派灿烂壮阔、色彩纷呈的彩色世界-层林尽染,五彩斑斓。该县红叶节1999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与北京香山红叶齐名的生态环境游30个节庆之一。
  棋子又名谋棋山,位于距山西省陵川县城10公里的侯庄乡东北。棋子山山势平缓,主峰海拔1488米。山上松树成林,山清水秀,风景优美。经国家有关部门考察论证, 陵川棋子山为中国围棋发源地。棋子山方圆数十里之内,颜形成酷似班固《奕指》及《围棋辞典》所称的天然棋石俯拾即是。该区主要景点有箕子洞和象天枰。箕子洞是陵川县“棋子山旅游度假区”规划中的重要景点之一,相传是围棋鼻祖商代箕子推演天文、占卦卜筮、谋棋消闲之所
  距晋城市陵川县东40公里的崇山峻岭中,有一座巍峨挺拔的大山名叫王莽岭,相传西汉王莽追赶刘秀到此安营扎寨,故名,又因其险峰幻叠,云海浩翰,瞬息万变被之为“云山幻影”。
  王莽岭是陵川与河南辉县的界山。山之东崖,俗称天柱关,由高低错落的56个山峰组成。大者,峰顶可跑马,小者状如笔尖耸立,有“鸵鸟峰”、“一柱擎天峰”、“姊妹峰”、“天官赐福峰”、“龙泉宝剑峰”、“莲花峰”、“仙女峰”等等,巍峨峥嵘。山南部千仞峭壁,如一石削成,“千峰争攒聚,万壑绝凌历”。北部巍岩相迭,青莲秀出,群峰连绵。仰瞰之间,怪石嶙峋,浓绿浅翠,流泉飞瀑。晴日,千奇百怪的峰岩,青中带紫,近看山形勾勒分明,远眺如画中写意,朦胧如幻。

历史据境内发掘的塔水河等处人类遗址考证,陵川县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就有人类居住。夏商两代为冀州之城,春秋属晋国,战国时期,先属韩、后属赵,秦代属高都县。隋开皇十六年(公元596年)始置陵川县,元至元三年(1266)并入晋城,至元三十一年(1294)复置。抗日战争时期曾分置陵川、陵高等县,1945年恢复陵川县。1958年,11月并入晋城县,1959年7月恢复陵川县建制。

陵川县为典型石山区。境内万峰环列,崖悬壁峭,沟壑纵横。全县呈东北高、西南低的地势,东北部最高峰板山,海拨1797.9米,南部最低点甘河破屋海拨 691米。平均海拔1058米。无霜期160天,年平均降水量为600—700毫米。年平均气温7.9℃左右,冬暖夏凉。森林覆盖率达到60.3%。县东部为石山区,中部为土石丘陵区,西南部为平川区。地下有煤、铁、硫、铝及大理石、花岗岩、矿泉水等。